详情

"秋之白华"【瞿秋白】

来源:常州市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9-11-07

1924年9月23日,瞿秋白回到上海。10月10日发生了国民党右派暴徒制造的黄仁血案,瞿秋白组织上海大学师生进行反击。华府租界当局派巡捕查抄上海大学和师生宿舍,下令通辑瞿秋白等人。幸好,瞿秋白自己在一个月前由慕尔鸣路搬到闸北顺泰里12号,躲过了捕房的缉拿。
瞿秋白这位年青教授的博学多识,他的雄辩口才和表达思想的逻辑力量,他深入“饿乡”考察苏俄而显出的革命气度,给一位冲破家庭牢笼来到上海大学的女生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那天,他进来的时候,穿着一件西装大衣,拿着一项帽子。他的头发向后梳,额角宽平,鼻梁上架着一付近视眼镜,跟他的脸庞很相称。他站在讲台上,亲切的微笑着,打开皮包,取出讲义和笔记本,开始讲课了。他的神态从容,讲话的声音不高,……
这就是不久以后成为瞿秋白终生伴侣的杨之华记忆中第一次听瞿秋白讲课的情景。
杨之华,浙江肖山人,当年24岁,身材苗条,皮肤白皙,圆圆的脸上有一双深潭似的眼睛。在肖山县坎山街这个小镇上,杨家过去是当地的首富,有田产兼营米丝生意,后来家道虽然衰落,在乡里仍然有些地位。杨之华自小聪明好学,温柔、热情、活泼、大方,加上清丽脱俗的美貌,家人亲友宠爱地叫她“小猫姑娘”。
长辈们思想守旧,重男轻女。杨之华的哥哥们可以在家塾读书,她却不能。杨之华常常躲在书房门外偷听塾师授课。塾师见她好学,便请求家长破例,让她与男孩们一起读书。那时,乡间女子缠足的恶习仍然很盛,杨之华对它深恶痛绝,屡次反抗,终于使母亲让步。五四运动前后,她来到杭州,在浙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深受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回到家里,毅然违反旧俗,剪去长发,骑自行车上街,下水游泳,轰动乡里,一时传为奇闻。1921年,她与沈剑龙结婚,不要嫁妆,不设宴席,也不坐轿,只穿一件粉红色衣服去了夫家。她的公公沈玄庐虽然是肖大地主,却是著名的进步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他在肖山县衙前镇与当地农民领袖李成虎一起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邀请寅中华、徐白民、杨之华等先进青年,创办农民小学,实际上成为教育农民的活动中心,使肖山农民运动在1921年秋冬达到高潮。杨之华在农民运动中受到教育,不久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她注意研究妇女要求自由平等的心声。
杨之华的婚姻,表面上似乎是幸福的,实际上是不幸的。中学毕业时,与哥哥的同学沈剑龙相识。这个名公子聪明英俊,一表人才,爱好文学、音乐,思想也很开明。他为杨之华的美貌和风度所倾倒。沈、杨两家原是世交,沈家请人到杨家说媒,一拍即合。结婚后,两个青年人在家乡为平民子弟教书,过着自由恬淡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沈剑龙逐渐堕落了。他沉迷于杭州上海的酒家舞厅,纸醉金迷的生活。杨之华给他写信,他不仅不回信,连看都不看,沈玄庐也不满意这放荡儿子。当杨之华无法容忍这种家庭生活,准备到上海求学时,得到沈玄庐的支持。杨之华把女儿沈晓光的名字改为独伊,意思是只生这一个,以表明她对沈剑龙的怨恨和决裂。
1923年底,杨之华到上海投考大学社会学系,成了瞿秋白的学生。她学习刻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国共合作开始后,她被派往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青年妇女部工作,接受向警予的领导进一步显露了她的革命热情和工作才能。
杨之华最初接触瞿秋白,仅仅是在课堂上。平时,瞿秋白严肃沉静,他们极少来往。一天,苏俄顾问鲍罗廷夫妇要了解上海妇女运动情况,恰巧向警予有事离开上海,上海大学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通知杨之华到鲍罗廷那里去汇报。杨之华感到有些紧张,忐忑不安地来到那里后,她意外地发现瞿秋白也在座,担任她与鲍罗廷夫妇谈话的翻译。
杨之华被鲍罗廷夫人拉在身边沙发上坐下。瞿秋白用俄语同鲍罗廷夫妇交谈,然后把他们提出的问题翻译给杨之华,让她把问题记下,想一想再慢慢说。
杨之华消除了拘束,从手提包中拿出一份上海丝厂女工罢工运动的调查材料,内容包括女工生活状况、所受的残酷压迫、工潮情况、女工与工贼斗争等等。鲍罗廷夫妇要了解的情况,大体都包含在内了。 杨之华看到瞿秋白信赖的眼神,更加从容大方,侃侃而谈。瞿秋白把杨之华的话翻译给鲍罗廷夫妇几个人都由衷地赞同杨之华的意见,并且赏识她的才华。不久,经向警予介绍,杨之华加入了共产党。在革命斗争的环境中,瞿秋白与杨之华逐渐加深了解,发展了互相爱慕之情。杨之华无法再与沈剑龙维持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萌芽了与沈剑龙离婚并与瞿秋白建立家庭的意愿。沈玄庐支持儿媳与儿子离婚的请求。
1924年深秋,浙江岗山村郊,远山如云,绿竹与红枫相映。瞿秋白来到坎山街的杨之华空吕。随后瞿秋白、杨之华、沈剑龙三个青年人又相会于沈家,坦率地谈出彼此的心里话,竟然谈得十分顺利。接着瞿秋白又邀请沈剑龙、杨之华去他常州老家,面对冷落败破的瞿氏宗祠,沈剑龙似乎被感动了。于是,三人的离与合的结局,就在这里最后决定了。
1924年11月27日,上海《民国日报》第一版紧靠报头并排刊出三条醒目的启事。一条是杨之华沈剑龙正式脱离婚姻关系;一条是瞿秋白杨之华正式结合恋爱关系;一条是沈剑龙瞿秋白正式结成朋友关系,都从1924年11月18日起生效。瞿杨的结合,是他们之间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纪念这生命的结合,瞿秋白找来一方五彩斑澜的寿山厂,篆刻了四个古朴隽秀的字:“秋之白华”,把两人的名字巧妙的组合在一起铭刻在石,也铭记在心,以示永志不忘,始终不谕。
年底,经过党组织的安排,瞿秋白和杨之华搬到比较安全的闸北区宝通路顺泰里12号,隔壁的11号是沈雁冰(茅盾)的住房。两家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杨之华离开沈剑龙以后,沈玄庐夫妇从此不许杨之华再到沈家看望女儿独伊。杨之华朝夕思念爱女,十分难过,瞿秋白耐心地安慰她,并在1925年初陪她回到肖山衙前镇探望女儿。她避开公婆,偷偷地见了女儿一面,又匆匆分别,走出门外,还隐约听到独伊的哭声。
回到上海,杨之华仍然放心不下,暗自哭泣。瞿秋白想尽办法,为杨之华解忧,还为她写了一首长诗,祝愿独伊得到光明前途,表示自己一定会爱护她,培养她,教育她,使她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杨之华和瞿秋白一起再次回到肖山家中。在母亲那里,他们商量决定派人到沈家把孩子悄悄领出来,抱回上海。那天,他俩站在远处,一会儿看到孩子出来了。杨之华刚刚把独伊抱在怀里,就被追赶来的两个大汉把孩子抱走了。孩子挣扎着,哭喊着妈妈,杨之华的心都碎了,忍不住大哭起来。瞿秋白挽着她的手臂,沿着河边,冷清凄凉地走着。两个人默默无语,杨之华第一次看见瞿秋白流下眼泪。 杨之华白天工作紧张,忘却了烦恼,但一回到家里,思女之情又使她坐卧不安。元宵佳节来临之际。杨之华和瞿秋白都在家中,猛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上哥哥杨荷青抱着独伊来了。杨之华喜出望外。杨荷青说:沈老先生总算体谅了你的母亲之情,剑龙也照顾不了孩子,我提出让孩子到上海妈妈身边过个团圆节,这才把小囡带来了。
坎坷艰辛中建立的这个家庭,终于团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