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终身大事【刘国钧】

来源:常州市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9-11-29

 柳秀方回到生祠镇,告诉刘钧爹娘:“金生勤快,人家刘老板看中了他……
    母亲喜出望外,不知说什么好。
    可是半年后,柳秀方再次从江南回来,又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刘国钧学徒的那家刘吉升京广洋货店,意外地倒闭了。
    柳秀方没见到刘老板,但听得店中伙计们背后议论说:“收到了丧门星,把老板的财运都冲了。”柳秀方一听此言,不好意思见刘老板,便匆匆离开了奔牛。
    而更令人担心的是:刘国钧将怎么对待这种意思不到的打击?说不定他很快会回来的。
    一年后,刘国钧回家了。还带回来30块钱――他是回家来探亲的。
    父亲看着刘国钧,只是笑。但刘国钧不愿搭理他。刘国钧觉得是这个人给母亲、也给全家带来这么多的苦难。
    吃完饭,母亲就急着出门了。等她回来时,天已黑。但母亲的脸上却放着光。母亲说:“把三年前借这借赵先生的10元钱还了。”
    刘国钧望着母亲说:“为这10块钱,你吃了很多苦。”
    母亲却高兴的说:“是呀,赵先生也不肯收。他说,这三年你给我家帮佣,已经还了这10块钱。你就不用还了。我说:帮你家做事不算什么,就算还利息。但借的本钱一定要还的。我把钱放在他家桌上就回来了。”
    刘国钧被母亲的行为感动了。他恭敬地站在母亲面前,深深地作了三个揖,认真地说道:“妈妈恭喜你,你的儿永远不会再荒唐了。”他在心里下定决心:要做个有出息的人,让妈妈过上体面的生活。
    第二天,母亲把刘国钧拉到一边,轻声对他说:“你也还想再跟你爸过不去了。他过去虽然对不住我们娘俩,但他总是你爸。你这样不理他,也不是人子之道。”
刘国钧一听,也感到脸上发烫。
   “何况,他现在也好多了。平时也不太发病,还上街替人拆字。有时,也被人请去替塾师代课。你上学少,在外面没有教你。你家里,还是可以让他教教你。”
    刘国钧点点头。他被母亲的胸襟感动了。要说“呆先生”给全家庭带来了的苦难,母亲承受得最多。何况,在外出学徒之前,“呆先生”也教了他不少书上的知识,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呆先生”对儿子的一片期望。
    从此,刘国钧对父亲也开始尽人子之道。不但对他和颜悦色,而且给他倒洗脚水,帮他料理生活。
   “呆先生”饱读诗书,可以称得上是满腹经纶。只是科举制度害了他。如今,他终日在外奔跑,夏天帮人写扇面,冬天替人写春联;红白喜事替人写帖子,买卖田地替人写字据。他不要钱,只要请他吃酒,而且上酒席时必须坐上席――朝南坐。他路上拾到东西,总是用一根杨柳枝串好,掮在肩上。有人来问,就还给人家。因此,镇上人家丢了东西,总要来问问“呆先生”捡到没有?因为时常替私塾老师代课,人们逐渐称他为“呆先生”。
   “呆生先读的书多,也就多了一些读书人的“呆劲”。他虽灰穷困潦倒,但决不昧着良心赚钱。一次,人家特意请他去吃酒席。吃完后,人家还塞给他一个红包,里面装着二块银元。起初,“呆先生”挺高兴。但当人家拿出纸来,叫他代写出嫁寡妇的字据时,“呆先生”立即拉不脸来,将两块钱向地上一掷,说:“我们读书人能做这事能要这钱吗?”
    刘国钧跟着“呆先生”读三国、水浒,听父亲讲经史典故。
  “子路穷得很。子贡知道他过不了年,就暗中送钱给他,塞在他的门口,金子上写着‘天赐黄金一锭’。子路拾到,向门外一甩,说:‘横财不富命穷人’。”
  “从前有个人想运动一个太守做官。送了十斤黄金给太守,说:‘你知、我知’。太守说: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你知、我知,谁为无知?”
    这两个故事,给了刘国钧极深的印象,以至他晚年仍然能想起这两个故事。
探亲结束时,父亲还写给他一副对联:“义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得无道之金”。
    当刘国钧再次回家探亲时,家里人已经帮他相亲了。
    三年出师后,刘国钧已经在“元泰”京货店当朝奉了。由于他聪明能干,在奔牛镇小有名气。因此,给他提亲的人不少。可刘国钧都摇头。人家便劝他:“奔牛的姑娘挺好的,当年的陈圆圆就是我们奔牛人呢!”
    但刘国钧打定主意要给母亲讨个满意的“媳妇”。这个人必须不嫌刘家穷,愿意照顾父母亲。
    这个人还真被刘家找到了。
    姑娘名叫鞠秀英,是镇东崖鞠家一位心灵手巧的姑娘。听到这位全镇有名的考秀才未中而疯痴的刘家却有一个儿子靠自己的勤奋和聪明,从江南风风光光地回来了,姑娘也在心里暗暗钦佩。只可惜女儿家没有这种走南闯北的机会,姑娘家只能在家里摇纺车、织土布, 这是千百年来的规矩。
    正巧,刘国钧的舅舅与鞠家相识。刘国钧母亲请华云良、柳秀方来做媒,向鞠家求婚。
    华云良、柳秀主在鞠家堂屋坐下来,母亲让鞠秀英上前泡碗茶。秀英脸红得像块绸子,倒好茶后,便慌忙退出厅堂。
    虽隔一堵墙,她却听得清清楚楚。
    华云良先生说:“这孩子天性聪明。小时候淘气,但越大越懂事。我看他天资聪颖,不上学可惜了,就让他母亲将他送到来学堂。这孩子有志气,年底硬靠自己扎纸轿车,挣了八百文,交了学费。可见他小小年纪,心气硬着呢!”
    柳秀方说:“这孩子虽穷,人却志不短,在外头做事做得好,老板夸他聪明机敏,是个有前途的年轻人。我看,选女婿就应当选这样有出息的人。”
    媒人走手,鞠家商议起女儿的大事。
    鞠秀英母亲不无担心地说:“刘家那个家实在是太穷了。全镇也难找几家像他家那么穷的。那么,我暗地里去看过,就在河南边街上,两间破瓦房,小得很,人都转不过身来,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东西,还坐着个疯癫的老书生……
    秀英父亲倒是比较开通:“这女儿的事,就是要人好,我看这是最重要的。
    姑娘在屋里听得直点头。
    这时,听得母亲一场唤:“秀英,你出来一下。”
    秀英脸一下红到脖子,怎么也不好意思迈出门。
    母亲又喊到:“我知道你在里屋听着呢!你出来,说说你想的想法?”
    秀英羞羞答答地走进厅堂。
    母亲问:“刚才那刘家提亲的媒人来过了,你怎么想的呢?”
    秀英抿着嘴,不说话。
    母亲看着女儿的羞态,笑了起来:“不羞。女儿总是要嫁人的。说吧,你觉得刘家怎么样?”
    秀英脸上的红云更浓了,丢下一句话:“听你们的!”便躲进了自己的屋里。
    父亲和母亲相视一笑:他们看出了女儿的心思。
    亲事很快就定下来了。
    刘国钧再去江南时,送行人成了鞠秀英。
    她将自己做的一双绣着一对并蒂莲鞋底的千层底布鞋,塞进了刘国钧的行李。
    到了望岳桥边,她向他挥动着纤手:“早点回来。”
    她说这话时,不敢太大声。他是从她那嘴唇的嚅动,感觉到这句话的。
    一年后,也即1906年春节来临时,他们成亲了。
    那间简陋得可数得清楚屋顶上瓦片的屋子,成了他们缔结百年之好的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