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留学十年(1910-1920)【赵元任】

来源:常州市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9-11-29

 曾有人问他怎么会想到去美国留学,他说:一方面受他第一位美国老师(江南高等学堂英文教师卡弗尔)影响,另一方面自己喜爱科学也是一个原因。他认为出国学习能更好地科学。赵元任考取清华公费留美,本来在学习4年就能毕业,他因极喜欢在美国的生活,竟一连住了10年。
    1910年7月,赵元任参加清华庚款赴美留学考试,头天考国文和英文,他两门均合格,因而获准继续参加考试。5天后参加代数、平面几何、希腊历史、罗马历史、德文、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化学、三角、立体几何、英国史、世界地理和拉丁文考试。这样多科目的考试,他以总分73.4被录取,在被录取的72名学子中名列第二,这也许与他在学校尽可能选修多种课程,并且在课外广泛阅读有关。
    录取后,当年8月整装出国。赵元任剪掉辫子,换穿西装,由游美学务处胡敦复等三人监护,乘一万零二百吨“支那号”海轮赴美。在旅途中胡敦复的指点和帮助,明白了工科跟理科的差别和关系,从而放弃原来打算工科的想法,决定学理科。到美国后,赵元任进入康奈尔大学。
 
                在康乃尔大学学习
    他主修数学,同时选修物理课和实验课也很多,也可以说是主修物理了。大学四看成绩突出,数学得过两个100分,一个99分,天文学得100分。1913年与1914年先后被选为Фβκ和ΣΘ两上荣誉学会会员,获得两把钥匙。1914年毕业时,总分在全校名列第一,若干年后仍然保持康乃尔大学历史上平均成绩最高记录。
    赵元任在大学选修的课程领域很广泛。从大学二年级选修的课程来看,选修了现代哲学发展史、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课堂讨论、仪器的设计与制备、实验物理的近代发展、力学热力学、有限群理论、系统心理学、语音学等。他曾说在大学时,并没有打算什么都学,只是觉得不只限于学习少数几种科目。他在大学几年选修的课程从哲学、心理学、语音学到音乐等等,学一样,钻研一样,并没有因为是选修课而马虎。甚至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引起了他的注意。例如他选修德语课作为规定的外语学分,另外还在宾州一个国际函授学校学习法语。法语函授采用“听说”的教学方法,给学员一套录音蜡筒(当时还没有留声片或磁带录音设施)听课文,学员的作业也通过蜡筒录音寄给老师,并由老师纠正发音。这种教学方法赵元任非常欣赏,相比之下,德语老师虽然是德国人,可是一个学期下来没有听老师说过一句完整的德国话。课堂里不是老师用英语讲解课文,就是学生将德语课文翻译成英语。虽然学的课程是德语(外语),学生大部分时间听的却是英文(学生的母语)。对此,他很不以为然,他没有管这一套,自己跟读私塾的办法一样,大声朗读和背(德语)课文,最后他的考试成绩获得优秀。从他的外语学习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多么广,学习是多么认真,同时又有主见,学得主动灵活。他后来从事语言教学工作,始终坚持这种“听说”教学法。
    赵元任的兴趣广泛还表现在课外活动方面。如比,体育锻炼,他喜欢长途散步,最长的一次跟同学任鸿隽和邹秉文散步去看瀑布,往返走了23英里(约70华里)路。 大学三年级参加运动会他获得一英里竞走冠军。他学会游泳,滑冰,并成了他后来一生的嗜好。他锻炼身体也包括春夏秋冬四季每天洗冷水浴,从大学开始一直坚持到老。
    他对音乐的爱好并非一般,日记中几次记载对音乐越来越喜爱。在大学的第一年,在奖学金有限的情况下他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买了一部旧钢琴,正规拜师学习弹奏。每天练习钢琴可以说着了迷,多次提醒自己限制练琴时间。一次弹到很晚以至楼下同学敲暖气管抗议。他一直有机会就去听音乐会,为了购买学为学生提供的少量音乐会廉价季票,经常凌晨2点钟就去排队。有一次音乐恰好在校区附近演出,他饱听了所有四次演出,甚至有些课都没去上。赵元任读书的时候学了西洋音乐基础(和声学、对位学、作曲等),并开始练习音乐创作,他以我国民间曲调《老八板》为基础,配以和声,所完成的曲子由教师大风琴上公开演奏。这是第一次公开演奏他的作品,他非常高兴,在当天日记里写:“声调非常非常美。”他谱写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和《偶成》分别在《科学》杂志第一卷第一期和第四卷发表。  可以说这一切奠定他日后成为一位作曲家的基础,也是他音乐创作的开始。
    赵元任对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业余用英文编写了一个独幕剧《挂号信》,讲述一位中国留学生英文说不好,想发一封挂号信闹出了好多笑话。在中国留学生活动中曾多次写出,博得观众的欢迎。这也可以说是他对语言兴趣的一个表现吧。  那个年代正是世界语运动的早期,这自然很快引起一个对语言感兴趣人的注意,他说自己也算一名参加世界语聚会的活跃分子吧。在哈佛大学研究学习时,有幸认识了《基本英语》作者之一、语言家里查德。回国后曾编制基础英语录音教材加以推广。里查德的学术思想对他后来研究中国的通字方案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摄影也是赵元任的爱好之一,他在摄影技术方面并不高明,而主要是记录生活,有些照相非常有趣。他保存下来的数千张自己拍摄的照相记录了他的时代。如果翻阅他的相册还会发现许多照相成双,这是因为他还有一双镜头的照相机可以拍摄立体照片。庆幸的是1937年日本侵占南京前,他将所有的照片转移到美国他一位同学家而保存下来。
    大量的阅读始终是赵元任生活的一部分。他在学哲学家之前就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如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哲学论文和著作,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论文,他说感觉自己的思路与罗素相符。他阅读哲学家著作之多以至读哲学博士学位时,已经没什么课程好选了。一位老师推荐他读英国作家路易斯加尔乐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和走到镜子里两本儿童著作,他完全被这两本书所吸引,并着迷,回国后出色地将这两本书翻译成中文。
    赵元任兴趣如此广泛,活动又如此多,令人钦佩。他的时间和精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他说,自己有兴趣用最有效的方式做事情,就可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同样的结果。
 
              哈佛大不客博士后旅行奖学金
    赵元任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留本校研究院学哲学。1916年获奖学金转哈佛大学研究院主修哲学。辅修科学历史。191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连续性:方法论的研究”。之后,又获得哈佛大学一项博士后旅行奖学金,到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简直是搬家,他动了一四大箱行李,包括钢琴和琴椅、大英百科全书、文献卡片和卡片箱、自行车等,把房东吓了一跳。自行车好不容易装好,第二天被盗。赵元任在芝加哥除学习班科学史还选修音乐课程对位的学等。由于天气寒冷,身体不适应,1919年他转到气候温暖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在加州大学选修不少课,还从事一些难题研究,如颜色代数学,温度逻辑学等。在音乐方面,他仍然活跃,参加合唱团。在希腊剧院演出大型歌剧《Aida》时,参加剧中僧侣与市民合唱。他一直珍存着那张自己化装剧中僧侣的剧照既然是旅行奖学金,他就昆机会游览了加州Yosemite国家公园(他将公园名称按照发音译作“游山美地”)、阿州(Arizona)大峡谷等地。
 
                  创立中国科学社
    1914年6月,赵元任与康奈尔大学中国留学生任鸿隽、杨铨(杏佛)、竺可桢、胡明复、邹秉文、秉志等十多人在任鸿隽的宿舍里热烈而严肃地议论成立中国科学社的事,并拟出版月刊杂志,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刊物,1915年《科学》第一卷第一期在职上海正式出版发行,同年,“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其宗旨是: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任鸿隽和赵元任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社第一届董事长和社长,赵元任为书记。他们为集资办刊物,省吃俭用。在一段时间内,赵元任午餐只喝汤、吃苹果馅饼,以至于营养不良而病倒,为出版《科学》,他业余投入大量精力,撰写文章、科学小品,翻译文章和新闻,谱写歌曲等。杨杏佛当时是刊物的编辑部长,常向赵元任索稿,曾附以打油诗:“寄语赵夫子,《科学》要文章。”赵元任在寄稿件时也可以打油诗回赠:“文章已寄上,夫子不敢当,才完又要作,忙似阎罗王。”
 
                   中国语言问题
    1915年至1916年间,赵元任日记中多处记载考虑学成回国做什么,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时常和同学议论中国语言的问题等。他说自己也许适合研究中国语言问题(1915年3月),又想到自己一生的工作也许是在国际语言、中国语言、中国音乐和认识论方面(1915年5月)。1916年元月记载:“我大概是个生来的语言学家、数学家或音乐家。”2月的日记中再度表示,自己“索性做一个语言学家比任何其它都好”。留学期间赵元任与胡适――他的同学与终身好友,时常在一起议论中国文字改革问题。1916年,美国东部中国留学生同学会新成水一个“文学科学研究部”,胡适担任文学股委员。胡适找赵元任商量,把“中国文字的问题”作为年会文学股论题。胡适说他负责写“如何可使吾国文方易于教学”,要赵元任写“吾国文字能否采用字母制,及其进行方法”。为此,赵元任认真准备,从中国语言的科学研究、中国语音学到改革的建议,越写越多,大大超过原来的计划,不得不分成三篇,加上胡适的一篇,用英文撰写成的“中国语言问题”为题的一组文章,刊登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
    赵元任在第一篇文章中首先提出中国语言存在的问题,并且列举事实来讨论。他指出一方面要科学地历史研究中国语言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进行建设性的改革。提出的问题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有一定的国学基础,又熟悉不少中国方言,掌握在大学所学的西方语言学、语音学知识,并做一些研究。他认为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学者的大量工作对研究及改革中国语言有启发和帮助,但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中国语言问题,而这是外国学者所不易做到的,因为外国学者不了解中国语言的问题,他强调研究中国语言的问题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它应该是历史的;其次,又必须是经验的,即根据对实际用法的观察和统计,提供判断和评价传统观念的依据;第三,应该是有分析的。
    在最后一篇文章“改革的建议”中,提出自己初步考虑要进行改革的几方面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分为10个小标题:发音的标准化、诗韵的修订和音律的发展、外国专有名词的翻译、口头词语的标准化、文言词语的改革、外部形式、字的简化、拼音化的论点、怎么使中文拼音化和对拼音化的16条反对意见等。
    赵元任所提出中国语言的问题,都用生动具体的例子逐条说明。他在文章结尾申明自己撰写这几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提出问题,引起人们对研究中国语言问题的注意。他说文章写完了,但不等于问题解决了。
    这篇文章距今已经80多年了,那时他仅24岁,虽然大学主修的是数学,此睦正在研究生院学习哲学,但正是由于他学贯中西,文理哲兼长融汇,并满腔热情地投入改革,他后来才能在语言方面不断作出成绩。赵元任的一生就是一个用现代方法,历史地科学地研究中国语方并不断创新的典范。
 
                    物理讲师
    1919学年是赵元任留学的最后一年。在母校康奈尔大学任物理讲师。这是他第一次当教师,第一堂课讲的是电磁现象,他没有用讲稿,讲得挥自如。后来讲课不用讲稿成了他的习惯。另外还承担两门物理实验课,这是饶有兴致的,因为他向来喜欢做实验,喜欢探索。他曾跟同事葛兰特汉姆在大楼里试验无线电话通话。他说试给的重要性当然是其中的原理,能从二楼通话到三楼,按理也能从一洲通话到另一洲。教学以外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如:康德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之批判;费洛伊德的“智力与下意识”;英国小说家威尔士的科幻小学“时间机器”和“星际大战”,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著“生命”;皮尔逊著“科学的文法”;基爱伦著“爱情与婚姻”;黎克著“学术失误”;霍金著“在人类经历中上帝的作用”;爱密斯著“新正统派”;艾登尼著“圣经批判”;以及卡波特著“人生何为生。这种经常广泛阅读正是他获得丰富知识之源。
    赵元任跟康奈尔大学签约一年(美国大学一般如此),学年结束前就得考虑下一年的工作了,1920年春,收到施赞元自华盛顿来信,说严鹤龄博士来电希望赵元任下年到清华教数学。他出国已经10年,回国的吸引确实很大,另外他还有个人问题迫切需要解决,那就是解除包办婚约的事。他找老师商量,老师建议他向学校请假一年,事情就这么决定了。他接受了清华学校(当时尚未改清华大工业学)的邀请,紧接着就整顿行装,学期结束后立即起程回国。他从旧金山乘一万四千吨沦轮尼号于1920年7月25日下午1时12分在手帕挥舞、彩带飘扬、汽笛长鸣中告别了羁旅10年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