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文笔塔

来源:常州市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0-03-10

储晓东


    平地拔文笔,运河化墨池。

    挥毫点江山,千载读书地。

    常州文笔塔沿大运河而筑。主观上取“仁者爱水”之意;客观上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临水建塔,便利游客。

    塔,取文笔为名,体现着以文安邦兴国、以笔安身立命的愿望。文笔塔在常州人心中是笔魂的化身,崇文重教的常州,为有文笔而增辉。

宝塔在自然的年轮中改变容颜,文笔在社会的演变中丰富内涵。在古时“文笔”的本义指文章。《北史·刘璠传》载:“少好读书,间善文笔”。相当于现在的学生经常写出好作文的意思。大约在六朝时期,文笔分工不分家,把有韵的文章称为文,把无韵的文章称为笔。文笔的现代解释则专指写作的技巧、风格或写作能力。对文笔的评价由低到高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文从字顺;见字明意;字入心境。涌现出文笔流畅、文笔豪放、文笔优雅、文笔犀利等形容词。    中国本无塔。大约在西汉末年、东汉初期,塔随佛学由印度传入我国。佛教的祖师爷释迦牟尼,简称佛祖。佛祖降临人世间时,是个王子。年轻时立志传经布道,抛弃王位继承权,云游四方。尽管苦口婆心,却在许多人面前不受待见。为什么?为什么?迷茫的释迦牟尼来到一颗枝繁叶茂的菩提树下,盘膝打坐,苦苦思索三年,始悟:佛根在人心,千人千佛性;欲为心中云,拂去现佛心。终于大彻大悟,高吟着流传千古的佛家偈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从容自若地重新迈向“信不信由你,讲不讲有我”的传经布道之路,终成正果。佛祖圆寂火化后,信徒们在他的骨灰中发现了五光十色、透明晶亮、形状多样、坚硬如钢的舍利子84000颗,成为佛门至尊宝物。阿育王建造了84000座佛塔安放。有部分舍利子被信徒带入中国,在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佛指舍利”,已成为迄今世界唯一仅存的绝品。

    佛塔这种佛教中的纪念性建筑,在印度古梵文中的名称叫Stupa,巴利文称作thupa。塔开始进入中国时,译作“窣堵坡、塔婆、兜婆、浮图、浮屠、佛图、佛屠”等。后来中国人创造出“塔”这个字,借用梵文“布达”(Buddha,佛陀的意思)的音韵,加上中文的偏旁部首“土”组合而成,表示埋藏佛的土冢。把塔字拆开,“土傍草下人一口”,就是字谜“塔”字。埋藏和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遗骨的塔称“真身舍利塔”,供奉有法像和佛经的塔称“法身舍利塔”,后来将与佛教有关的塔统称为“佛塔”,爱称“宝塔”,简称“塔”。

    中国“洋为中用、兼收并蓄”的能力超强。佛塔传入中国后,我国古代智慧的建筑工程师和文人学者们,把中国的亭、台、楼、阁、殿的建筑特点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与印度佛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塔、覆钵式塔、经幢式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墓塔等各种式样和木塔、砖塔、石塔、铁塔、铜塔、琉璃塔,甚至还有金塔、银塔、珍珠塔等多种材料相结合的中国式佛塔。在功能上创造性的拓展了塔的多种用途,有平时登高远眺观风景、战时据高望远察敌情的瞭望塔,引导渔船安全入港的引导塔等。更多的是“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中赋予驱魔辟邪功效的“风水塔”。形形色色的塔,演化成了别具一格,独具中国文化艺术特色的中国式塔。

    建塔的原因有多种,为报恩建塔,常州文笔塔是中国第一塔,应该载入中国建塔的史册。它的建造,标新立异的颠覆了“尖尖宝塔埋尸骨”的传统,开创了为一个生龙活虎的大活人建塔的先河。当然,能够享受此等荣耀的大活人绝对不可能是普通的庶民,他是“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西汉名臣萧何先生的第二十四代孙,南北朝时期齐国的创立者萧道成,尊号齐高帝,定年号“建元”,史称南齐。“元”:第一的意思。齐高帝确实高,创立下帝王史上的多项第一。能文善书,享有“书帝中第一”的美誉。喜好围棋,著《齐高棋图》二卷,是唯一撰写围棋书籍的皇帝。勤俭治国,是立下“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泥土同价”的天下第一人。得道成帝真是强,从此皇风罩故乡。从萧道成成为常州地产第一帝起,常州相继出来十五位皇帝,超过大清朝的十二帝,可算是帝王第一家。

    成也“建元”,败也“建元”。在年号的确定上,忌讳选择前面朝代使用过的年号。被后人赞誉为“广揽经史”的萧道成先帝,也许当时忽视了在他之前,已有汉武帝刘彻、汉(前朝)刘聪、晋康帝司马岳、前秦苻坚等四个朝代的年号都用过“建元”。巧合的是只执政四年,便在55岁时得病驾崩,年号“建元”从此成为绝唱,虽然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未有朝代使用,已经创下了使用频率最高的纪录。

    才高八斗,吸引眼球;情深一寸、收获民心。齐高帝创造的多项第一,得到了天下诸多赞誉,但还未到报恩造塔的程度。真正感动武进百姓的,是齐高帝登基仅百余日,在国务繁忙百事缠身的情况下,依然颁发了专门针对故乡百姓,给予巨大实惠政策的《惠乡诏》。诏,圣旨也。故乡百姓简单明了地称为“恩诏”。《南史》记录的原文是:“南兰陵桑梓本乡,长蠲租布;武进王业所基,复十年”。蠲:免除;租:田赋;布:成年人上交的布或绢。 

    萧道成的太爷爷萧整在东晋衣冠南渡中到武进县以万绥镇为中心的南兰陵区域定居,这里是萧道成的故乡,皇亲国戚的聚居地,也是当时武进衙门的所在地,因此享有永远免除一切税赋的待遇。饮水不忘掘井人,是当年武进人接纳并帮助了南迁的萧氏家族,因此整个武进县被认为是造就萧氏第一帝的根基,因此全县免除十年税赋。

忽如一夜春风来,武进成为“免税区”,政治地位得提高,家庭收入大增长。嫁人当找武进郎,娶妻难觅兰陵女。小康全靠齐高帝,幸福不忘萧道成。

萧道成尊号齐高帝。在武进人心中,寿与天齐是祝福,恩比天高是现实。来而不往非礼也,知恩图报是君子。武进人在享用政策红利的同时,决定建寺造塔以报齐高帝之恩。不久,一座萧齐宝塔与佛寺相继落成。它与全国其他文笔塔落成就称“文笔塔”不同,当时不叫“文笔塔”。因为萧道成登基做皇帝定开国年号为“建元”,既然是为报恩所建,塔、寺就以“建元”为名,称为“建元塔”和“建元寺”。在感恩的颂扬声中,调配出“塔寺护龙脉,江山传万代”的报恩色调。

    塔随寺而建,塔因寺得名,历来如此。文笔塔为了突出“报恩”的主题,反其道而采用寺随塔而建,寺因塔得名。唯恐外人不明真意,民间特地给建元寺起了个俗名,唤作“塔下寺”。对于这项具有常州古代建筑工程里程碑意义的古塔,历史没有留下太多的信息,却有留下许多的难解之迷。我们不知道是谁设计的,建筑师又是谁,是否像舣舟亭那样搬迁过。有人考证出文笔塔的原址位于罗汉路旁的省常中,但论据不充份。我们不知道文笔塔的原始模样,甚至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得“文笔”雅名,开始流芳后世。一说此塔身形有如文人手中的如椽大笔,故称文笔塔。此说有些牵强,况且没有回答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像文笔的问题。一说北宋大观年间,常州一地中进士53名,占全国五分之一强,皇帝下令改名为文笔塔。此言既无历史记载,又不能解释为什么南宋和元清时期,都不是此名。况且进士是从常州大地上成长的,而不是从宝塔里走出来的,该叫“文笔州”才名符其实。唯一能够确定的是现在的文笔塔不是当初确定的模样。

    有理由推理,文笔塔的雏形应该是质朴的。萧道成提倡节俭,反对铺张。即使做了皇帝,身穿布衣,从“不御精细之物”,“华盖除金花瓜”,严格约束身边的人,甚至于“后宫器物栏槛以铜为饰者,皆改用铁”。现在文笔塔上的一只铜葫芦就重1500公斤,可以确定不是当时所为。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在全国上下以节俭为荣、以奢华为耻的氛围中,文笔塔的雏形不可能似现在“新梯入云中,文笔贯长空”般的巍峨壮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塔高于屋,雷必劈之。那时候没有避雷装置,雷电成为宝塔的天敌。除了天灾,还有人祸。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宝塔还得承受硝烟弥漫的战火打击,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根据并不完整的资料统计,在天灾人祸的双重摧残下,文笔塔被损毁、重建达数十次之多,实际可能更多。多灾多难的文笔塔因其质朴的气质,每次劫难过后总能传奇般的获得重生。在经历磨难中拓展视野,在感受磨难中净化心灵,在记录磨难中洗礼文字,在战胜磨难中挺直脊梁,多少次浴火重生的锤练,凝聚起的誉满桑梓的“文笔之魂”!宝塔本名在千年风霜中随风飘去,文笔塔名在如梭岁月中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在重建宝塔的历史中,只有两个人的姓名记入史册。他们分别是主持第一次重建的法偁和尚与主持最后一次重建的冶开清镕和尚。

    唐朝是我国继南朝之后又一个香火鼎盛的时期。在唐乾元年间(756-760),法偁和尚不仅是简单的重建塔寺,而是“改建”。既然是改建,就会改动原貌,况且已经280岁的文笔塔,原貌是否仍在都得打个问号。改建的塔寺“穹堂佛殿,甲于诸刹”,让人产生是否因为规模扩大而移动原址的联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改建的塔基用花岗岩砌成,坚如磐石,成为以后历次重建的塔基。

    桥凌波涛载风雨,塔揽日月空遭劫。越二百年,塔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重修并改名太平兴国寺。祈求太平的愿望是美好的,追求太平的现实是无情的。“太平古寺劫灰馀,夕阳唯照一塔孤”(宋 杨万里)。自取太平为名,每百年左右,塔寺必定废立一次。最悲剧的是,在太平天国十年(1860),太平军用红衣大炮把太平塔寺送进了天国。塔寺在硝烟中化作荒郊野外的一堆瓦砾,荒芜了将近半个世纪。

灯火万龛塔时炯,恍然文笔吐光华。冶开清镕于1897年出任天宁寺方丈,当时的天宁寺屋宇破旧,门庭冷落。他四处募化十年,使天宁寺殿宇巍峨,建筑多达600余间,斋田由原来1500余亩增至8600余亩。同时,于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文笔塔。新建的宝塔造型优美,体态轻盈,风格独特,挺拔中透出秀逸的风姿,在古塔中独树一帜。阳光照射下的塔刹金光灿烂,塔影随阳光转动,划出一个问号。塔寺本是同根生。为什么不先恢复已湮没几百年的天宁宝塔而去重建寺外的文笔塔?既然重建文笔塔,为什么不把寺院一起恢复?不管什么原因,后人都得感谢冶开清镕方丈。没有这次重建,已经跨过千年岁月沧桑的文笔塔,很可能在时代盛衰交替的变迁中消失于无形。

   烽火连天月,人影塔前孤。仅仅三十年,人气旺盛的文笔塔又遭劫难。1937年11月29日,日寇攻击常州,坦克从文笔塔前驶过,竟然邪恶的向文笔塔开炮。可恶的炮弹在魔鬼般的呼啸声中将宝珠、铜葫芦、承露盘等击落,烈火如山火般的燃烧,仅存塔身,倾危于圮。笔歌墨舞的文笔塔,将这段屈辱的历史铭记于心,用残缺的身躯,顽强地耸立在万村寥落的大运河畔,无声地诉说着日寇的暴行。 

    酷暑夕照天,塔尖乱云烟。又过三十年,文笔塔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是1967年8月下旬,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就会有缕缕青烟从塔顶冒出,在宝塔上方左盘右旋,经久不散。围观的市民越聚越多,“无火而起青烟,塔内藏着神仙”,“傍晚塔上青烟飘,阎王请你去签到”等谣言四起,人心浮动。在文笔塔北面,现在的知音舫濒临的水域,当时是一个100米长50米宽的露天游泳池。也许就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游泳池,而且免费开放。我们一批无事可干的小伙伴每天都来,也看到了这一奇怪现象。直到消防车驶来,用配上农药的高压水枪对着塔身一通怒射,怪异的青烟消失了。原来是许多蠓虫以塔为家,适宜繁殖的环境,家族成员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日落时分便成群结队的飞出,它们哪里知道在欢乐中寻找另一半的壮观场面会被人们认为怪物而遭到灭顶之灾呢?阿弥陀佛!

    红梅花开报春来,笔魂重归现风彩。1964年4月17日,市人民政府公布文笔塔为常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依照文笔塔原貌,常州市文笔塔修复委员会于1981年5月开始动工修复,由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承建,次年8月竣工,耗资20余万元。刘国钧先生对抢救千年古塔素具热忱,生前表示愿捐资修葺。女儿刘壁如女士慷懈捐资20万元,完成其父遗愿。1986年3月立《重修文笔塔碑记》以志纪念。

    重获新生的文笔塔像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折射出常州不同时期文化的发展历程。


附:文笔塔简历

1、齐建元年间(479—482),首建。名建元塔寺。

2、唐乾元年间(756~760),法偁和尚改建后,寺院规模为常州之冠。

3、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修建改名太平兴国禅寺。

4、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毁于火。

5、元朝初年(1279)重建,曾分创三院。

6、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毁于兵,仅存七级浮屠。

7、明洪武初(1379)常州人谢应芳创议修塔造寺。

9、明朝洪武十二年(1391)改为太平讲习寺,简称太平寺。

10、明宣德三年(1428)毁于火。

11、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建。

12、明正德三年(1508)重修庙宇。

13、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重修寺塔。

14、清“重建太平兴国寺塔记”(碑文),年代不详。

15、清咸丰十年(1860),寺、塔均毁于战火。

16、光绪三十年(1904)天宁寺冶开清镕方丈募资重建宝塔。

17、民国二十五年(1937)11月29日,遭日军炮击,塔刹铜葫芦、宝珠、承露盘均被击落,塔身木结构被焚。

18、1981–1982年,照清代原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