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常州之最(一五三)

来源:常州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8-01-12

最大的寺院---常州天宁寺,是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该寺院殿宇恢弘,佛像高大庄严,有“东南第一丛林”之称。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至655年),金陵牛头山的法融禅师来到常州募化斋粮,爱上这里的清幽环境,加上常州又是他的故乡,就“筑室十余楹”,为天宁寺开创了基业,他本人成为天宁寺的开山鼻祖。唐末天复年间(公元901年至公元904年),维亢和尚路过常州,听了法融的事迹,很受感动,便在此“施舍利,卜寺址”,正式建造寺院,取名广福寺,后改名为齐云寺。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神宗诏令全国各州郡都要建崇宁寺,齐云寺又改名为万寿崇宁寺。北宋政和年间,改崇宁寺为天宁寺,以后又数易其名,元代至元年间复称天宁寺,一直沿用至今。

天宁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著名道场,法会昌盛、闻名遐迩,对佛学的研究和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1911年,天宁寺建成学戒堂,1940年改名为天宁佛学院,专门向僧侣敎授佛学课程,每年各地到天宁寺参学、学戒、挂单的僧侣达数百人,许多佛学界的高僧大德都曾到过天宁寺。清乾隆皇帝6次下江南,有3次到天宁寺掂香礼佛,时间分别为1751年、1757年、1762年。第一次到天宁寺,给寺僧“颁赐各件”,并赐给方丈实彻“银牌荷包”;第二次来寺时,又将紫衣赐给方丈实彻;第三次则为天宁寺题写了“龙城象教”匾额,以及大雄宝殿上的楹联“合相证三摩,光融西竺;众香超万有,界现南兰”。

从唐朝法融禅师开始,天宁寺实行十方传贤制,清代实彻禅师改为十方选贤制,即在本法系中推选戒徳品学皆优的十方贤能僧伽,先传法印,以法派更改法名,保持所传承的法派。解放后改为僧团代表制,成立管理委员会,实行集体管理。1957年恢复方丈制,松纯于1986年3月任代理方丈,1990年3月任方丈。

仅存的石经幢---在常州延陵东路的太平桥东约100米处新建的东吴门旁,耸立着一座高4.05米、青石质、呈八角形的石经幢,具有明显的宋代石刻艺术风格。据《武进阳湖合志》记载,太平寺在齐建元年间(公元479年至公元482年)由齐高祖创建,宋太平兴国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并竖2座石经幢在山门左右,可惜左边的石经幢在解放前被毁。这座仅存的石经幢由经幢基石、八陵幢身、八角蓬瓣型石雕座基等组成。下层基座为浮雕缠枝宝相花石盘,直径2米,向上0.34米,八面刻有八尊佛像,再上是莲花座,直径为1.5米,高0.44米;其上幢身直径为1米,高1.85米刻有陀罗尼经;顶端是幢檐,直径1.5米,有浮雕斗拱石檐宝顶,幢身下半截字迹和浮雕因常年受风雨侵蚀,已模糊不清,而幢身上半截陀罗尼经字迹仍依稀可辨。

 

   

供稿:古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