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2009年第4期

来源:常州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0-06-29

全市图情

机电学院图书馆赵玉玲赴新加坡考察

  10月11日至21日,机电学院图书馆办公室主任赵玉玲随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业务骨干新加坡高级研修班赴新加坡进修调研。研修班成员参加了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专项培训,并实地考察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国立大学图书馆、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李光前图书馆、兀兰社区图书馆等。新加坡作为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却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与它重视教育、重视图书馆在全民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新加坡先进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理念给研修班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发。据悉,赵玉玲将作为考察团三位代表之一赴省教育厅作汇报。

  据悉,本期研修班是“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JALIS)三期工程“队伍素质提升子工程”的重要内容,旨在拓展国际视野,培育全球眼光,转变管理服务理念,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强化服务管理效益,进一步强化JALIS建设成效,为高质量推进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提升高校文献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

  日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数字文献馆正式对学生开放,新馆将实行一卡通门禁系统刷卡进馆;从防盗监测通道出馆,加强图书管理。新图书馆四楼东区的数字文献馆已全部安装调试到位,定于2009年11月2日向全校读者开放,试运行期间免费3天,数字文献馆拥有333个机位,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读者可自带笔记本电脑上网。

  同时,图书馆于11月2日开通图书归还服务,为了便于新馆正常运行,在闭馆期间到期的图书,延长至11月15日到新馆二楼大厅总服务台全部归还。另外,为了方便广大师生员工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图书馆近期将尽快逐步开放各楼层的图书借阅服务。

  图书馆搬迁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目前正在进行繁重的排架整架工作。为了方便广大师生员工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尽快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图书馆将按照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的原则,于近日逐步开放各楼层。

溧阳图书馆成功迎接省图书馆专家等级验收评估

  2009年10月20日,由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等专家组成的省文化厅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等级评估检查团,在常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陪同下,对溧阳市图书馆进行了实地检查评估。检查团首先听取了市文化局副局长史剑新关于溧阳市基本情况和全市图书馆(室)工作总体情况的介绍,接着听取了市图书馆馆长陈正荣对照评估细则所作的工作汇报,并检查了相关台帐,实地查看了市图书馆新馆的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有关服务的开展情况,同时进行了读者满意度的现场抽样调查。检查团充分肯定了我市政府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与投入,对市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和大力向农村延伸服务的做法大加赞赏,同时也对图书馆工作中相关业务的标准化、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市图书馆以全国公共图书馆等级评估为契机,将我市图书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简 讯

  由武进区委宣传、武进区委区级机关工作委员会、武进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全区机关开展的“阅读与人生”主题征文活动中,由武进区图书馆曹惠敏撰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荣获优秀奖。

常图简讯

常州市图书馆迎来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检查

  10月21日上午,省公共图书馆评估检查组专家,在组长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的带领下,对我市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常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徐进和局社文处领导全程陪同检查。

  评估组专家首先认真听取了常州市图书馆馆长吴建军有关常州市图书馆几年来的发展情况,以及按照标准积极筹备、申报国家一级馆所做的工作。随后,评估领导检查了台帐并实地考察了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重点查看了图书馆建设和读者服务等情况。

  评估组专家对我们馆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评估组组长全勤做总结性发言。她认为我馆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更是有所创新,尤其在分馆建设、流动服务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拓宽了工作思路,办出了特色,难能可贵。接着,评估组专家对我馆事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他们指出,我们馆内藏书布局的划分有待进一步优化整合,而我馆的影响力知名度亟需提高,作为常州地区的龙头馆,领导带头作用更要发挥好。

  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对我馆事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契机。希望通过此次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检查,对我馆进一步改进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达到以评促进。全体馆员齐心协力,争取为常州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再创佳绩。

我与祖国共成长

——少儿书画摄影大赛回顾

  2009年是一个特别的年度,伟大的祖国经历了60年的风雨历程。常州市图书馆少儿部特开展了“我与祖国共成长”——少儿书画大赛,诚邀全市青少年用画笔诠释生活的精彩,用相机捕捉祖国的巨变。本次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广大书画摄影爱好者及其家长老师的积极参与。经过慎重评选,最终有48位小选手入选一、二、三等奖及优秀作品奖。

  回顾本次大赛,不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作品作者年龄跨度较大。从6岁—14岁,涵盖了从幼儿园至初中各个年龄层的艺术爱好者。

  二是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本次大赛创作主题较为宽泛,小作者们充分发挥想象,天马行空,从生活的各个细节入手,通过画笔相机表达对祖国的喜爱之情。

  三是作品种类丰富。在暑假为期2个月的时间内,小选手们充分发挥,反复修改,尽可能展示自身最佳水平。很多小作者提交了多幅风格各异的作品参赛。

  本次大赛所有佳作均于十月期间在我馆一楼共享大厅进行展示。很多参观者一致认为,通过这次活动为众多小艺术爱好者提供交流心得、以不断提高绘画水平的平台。而我馆少儿部也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广大小读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读书活动。

常图青年人人争当爱心使者

  由市慈善总会、团市委、市志愿者总会发起的“捐出一张废纸,奉献一片爱心”慈善公益活动在常州图书馆开展以来,常图人积极行动,踊跃参与,奉献爱心,捐献废纸引发的爱心热潮涌动。10月23日下午,在馆团支部前期的组织协调下,常图团员们投入到捐废纸、献爱心的行列中,用他们的行动见证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情怀,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常图人用行动为常州的慈善事业增加力量。当日,捐废纸数量达147公斤。

  通过这次“捐出一张废纸,奉献一份爱心”慈善公益活动的集中开展,在馆内营造了慈善、环保、和谐的良好氛围。

  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相约

  ——“请送我回家”温情免责还书活动圆满结束

  这个灿烂的初秋,常州图书馆开展的“请送我回家”——温情免责还书活动获得了常州市民的积极回应。在一声声“对不起”的抱歉声中,我们感受到读者的真诚与愧疚,在此,常州图书馆的所有工作人员非常感谢各位读者的理解与支持。

  38天里的100多本书

  一次温暖相待的免责还书活动,一声渴望诚信的真挚呼唤,一份共建和谐的良好心愿…… 在9月1日至10月8日期间,近百位读者陆陆续续来到图书馆,将过百本饱含歉意的图书归还至图书馆。其中,超期最长的图书是一位读者在1999年4月25日借出的《用PHOTOSHOP制作特效字》与《狼人之恋》,这两本在读者手中长达10年之久图书的回归,将本次“免责还书”活动推向了高潮。

  本次活动图书馆共收到超期图书过百册,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读者直接受益,免交超期罚款17078.5元,图书馆与读者达到了双赢。

  反思自我,回馈读者

  借阅图书超期罚款是所有图书馆的“铁律”。然而,罚款不是目的,让读者重视图书流通,提高馆藏图书的利用率,这才是图书馆的本意。经过本次活动与还书者的交流,我们的工作人员发现很多人并不是不想还书,而是由于要长时期使用该书或者本人不在本地而导致书籍未及时归还,而后产生的延误费又阻断了其还书的路。由于一直将该书作为工作用参考书,等到记起应该还书的时候,产生的延误费已经相当可观,无奈之下,只有一直保留着本该早已归还的图书。

  对此,工作人员也表示理解,因此本次敞开还书渠道,搭建诚信平台,把延误费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也是为让更多的图书重新回到流通周转中。常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大家,图书馆收取延误费从来就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督促读者按时还书,让图书更好地为更多人服务。为了达到满足读者阅读书籍的要求,在未来的日子里,常州图书馆将根据在本次活动中读者反馈的实际情况,结合常州图书馆的自身条件,更加灵活、更加人性化地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

  诚信,体现在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诚信是国民道德的基础。而每位读者是否按时还书也就是个人诚信与否的真实记录。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是广大人民群众吸取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第二课堂,它的价值非同寻常。爱护图书馆的文献设施,维护图书馆的美好环境,使图书馆能够为大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可以说是每个读者应尽的义务。

  常州图书馆在此向每一位读者承诺:在未来的日子里,常州图书馆会成为充满温暖的“读者之家”,希望广大读者也会作出积极回应,做到“爱馆如家”。到那时,图书馆将会是名副其实的传播知识的园地、传承文化的殿堂和展现文明的窗口。希望本次免责还书活动的良好影响能够长期的传递下去,希望每位常驻图书馆的读者都是文明读者,与我们的图书馆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老常州地方文化漫谈》里畅谈地方文化

  “常州为什么叫延陵、毗陵,老常州共有多少城门,局前街得名由来”在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中,11月28日,知名老房子画家季全保在常州图书馆讲座中为市民朋友们讲了一堂精彩的常州地方文化课。

  从常州府全貌图到齐梁故里,从明城墙、青果巷到博爱门、前后北岸,从延陵路、晋陵路到南大街、局前街等等老常州的点点滴滴,季先生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加之一口标准的常州话,又使得大家倍感亲切,谈古论今,妙语如珠,诙谐幽默,会场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在之后的互动环节中,很多热心听众踊跃答题,一起重温了烘麻糕、箍桶、拉洋片等老常州的风俗风情,答对问题的听众还得到了季先生最新出版的《百年常州》连环画一册。

  也许是久闻季全保先生的大名,讲座前后,季先生被前来听讲的老常州们围了个水泼不进——纷纷索要签名,久久不愿离去,季先生则一一满足了热心市民的要求。

  知识竞赛回响热烈 一同献礼祖国母亲

  在这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的特殊时刻,常州市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向广大读者发出了开展“建国六十周年知识竞赛”活动的号召,一同向祖国母亲献礼。本次知识竞赛以建国六十年来的成就和发展历程为考察知识点,展现了党和人民在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所取得的重大辉煌成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与广泛参与。

  这次知识竞赛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庆祝方式,更丰富了广大读者的知识面,增强了爱国情绪和荣誉感。很多参与本次知识竞赛的读者表示,本次知识竞赛的出发点是重在参与,并不以单纯的知识考察和奖品机制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因此参与竞赛、寻找答案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祖国母亲辉煌历史的对话,每找到一个问题正确的答案,就更加深了一次对祖国艰辛成长历程的记忆。

  回望往昔峥嵘岁月,更加激励着我们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探求。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人生道路上走过的每一个春秋里,自己小家的幸福,与祖国的强大与繁荣密不可分。这次比赛正是对我们伟大祖国60年风雨历程的描绘,更是常州市图书馆与广大读者一起献给祖国最好的生日礼物。让我们以一种豪迈的心情,以一种庄严的仪式,共同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

《常州方言》"画配话"新版与读者见面

  由常州市民俗研究会编著的《常州方言》第二版于12月5日在常州图书馆举行隆重发行仪式。 第一版《常州方言》早在2005年就出版了,虽然是第一本关于常武地区的方言类专著,却带动了常州方言的研究热潮,难免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常州方言》再版,是常州民俗研究会在广泛听取了各方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和修改,决心再版。在再版中重新调整结构,增补内容,充分体现了常州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差别性。邀请了老报人、民俗专家张一农先生编写“常州方言趣谈篇”;又邀请金坛民俗专家、老作家沈成嵩先生编写“常州方言金坛篇”;还邀请溧阳的著名作家、摄影家地方民俗语言专家史剑新先生编写“常州方言溧阳篇”。将这些来自多元文化的地方方言充实进来,使这些地方专篇给不同区域的读者有耳目一新的亲切感。特别是老常州画家季全保为再版《常州方言》“画配话”,更加点题。同时还将“常州老歌谣”也收集进来。所有这些均为再版的《常州方言》增添了新亮点,增加了可读性。再版本的《常州方言》,体例有变,结构调整,版式更新,画面贴切,文字简炼,面向读者,更能走向新老读者以及新市民。

  这次再版《常州方言》,得到了著名语言学专家,104岁的老常州周有光先生的关心,欣然为再版题词祝贺,当然还得到了有关领导和许多地方文化专家学者的帮助、支持。

常州市图书馆社科外借室喜获2008年度江苏省级"青年文明号"

  近日从共青团江苏省委获得消息,常州市图书馆社科外借室被授予2008年度江苏省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省级青年文明号活动由团省委组织实施,称号由团省委授予。

  作为常州市图书馆对外展示行业形象的窗口,社科外借室在争创省级“青年文明号”活动中,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之上”的工作理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热诚服务于广大市民。我们以“共享文化资源,构建和谐社会”为争创承诺,以“创一流工作业绩,塑一流团队精神,展一流青春风采”为活动宗旨,正确引导广大青年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通过抓优质服务求创新、抓创建达标上台阶,把创建活动作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促进手段,融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赢得了政府部门和广大读者的信赖和支持。

  自开展省级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以来,社科外借室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有效完善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态度、优化服务质量,始终坚持以读者的需求为第一要务、完善服务手段、验收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督促每位青年职工做实事、做好事,为图书馆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广大市民的充分肯定,使社科外借室成为本馆本行业优质服务的示范典型。

2009年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总结交流会在常隆重举行

  12月17日,由上海图书馆与常州市图书馆联合主办的“长三角地区图书馆网上参考咨询合作与发展论坛”暨2009年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总结交流会,在常州香树湾花园酒店召开。本次大会以“合作、发展、共进”为主题,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上海图书馆周德明副馆长、南京图书馆全勤副馆长、常州市文广新局黄欣书记等来自长三角的16家公共图书馆和部分高校图书馆的领导以及导航站专家学者,大家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共谋网上参考咨询业务的发展与合作。

  会议开幕式由常州市图书馆吴建军馆长主持。市文广新局黄欣书记首先代表主办方向与会代表发表致辞,他充分肯定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在推进江浙沪三地图书馆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的贡献,指出了今后的合作目标是努力推动图书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真正共享文化成果。

  接着,大会正式开始。导航站管理中心成员张轶向与会的专家学者汇报了2009年导航站的主要工作成果。他通过回顾导航站的业务量、参考咨询质量、平台功能的完善和再开发等,展示了导航站运行以来的突破点,其中尤为值得庆贺的是今年合作馆专家人数首次超过了上海馆本馆专家,参考咨询队伍进一步扩大,咨询质量更是有所保证。而导航站管理中心另一位成员王一峰向大家提出了导航站新一期的开发设想。他通过对比往年平台开发时的不足之处,计划打造一个连接读者馆员和文献的集成平台,并设想提供实时咨询、多渠道参考咨询整合服务等,并构思将群的概念应用于专题服务站点中。他还提出了若干问题供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研究。

  会议在融洽的气氛中达到高潮。作为此次会议主办方之一的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认为图书馆的优秀与否百分之七十体现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质量上,而专业性与职业性则主要体现在参考咨询方面。要把咨询业务做大做好,各公共图书馆应多考虑做情报与知识咨询而非仅仅是文献咨询。他指出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的运作理念是开放与合作,接着周馆长对导航站的开发和参考咨询专家提出了希望。周馆长说,导航站应尽量简单化,便于读者检索使用;而这也是一个团队,参考咨询服务的专家需要多沟通,多走出去学习兄弟馆服务的先进经验;参考咨询队伍在一线提供服务更贴近读者,而非仅仅只为政府机关提供咨询服务。

  会议的第二个议程是各合作馆交流讨论共谋对策。来自浙江、南京、连云港、上海等公共图书馆的专家纷纷发表了感言。大家一致认为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加强宣传十分必要;而上海图书馆应多举办些培训活动,加强交流的同时也提高彼此的业务素质;导航站专家提供服务的方式值得改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航站咨询服务应引进质量控制系统,使得读者能够对专家的服务进行评判,对工作的开展是个鞭策。

  最后,上图周馆长作了总结性发言。这是合作共赢和谐成功的一次大会。相信通过这次会议,长三角地区馆齐心协力,必将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论文选登

关注“读者感知价值” 促进读者服务工作

(常州图书馆 谢园漪)

  [摘要]身处锐意创新的时代,图书馆事业也应在变革中寻求发展,如何有效改进读者服务工作,本文从“读者感知价值”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读者感知价值;信息;服务;满意度

  图书馆本是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是信息基础设施和文献信息的集散中心。然而当下网络的冲击和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正使图书馆事业面临着严峻挑战。新形势下,敏锐的图书馆人迎难而上,主动出击,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免费开放、增设服务点、免责还书、网络互动等等有效的尝试,从而扭转了以往的被动局面。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的形象,使之成为市民心中的“文化圣地”乃至“生活必需”,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效益呢,笔者认为,关注“读者感知价值”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读者感知价值是读者对其所需信息、知识或服务效果的评价和感受,它是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及服务结束后获得或形成的。它检验着图书馆的服务,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围绕着这一定义,不妨从两方面来感知我们的服务工作:

  一、读者对信息的满意度

  时下,大量的知识信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信息量的快速激增为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但也为用户的信息获取增加了困难。面对信息海洋,用户有时无法快速、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怎样吸引他们的眼球,让他们最终把目光投向图书馆,这全有赖于

  1.极具特色的丰富馆藏

  读者到图书馆主要是为“书”而来:学生在这里能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市民在这里可以提升自我,丰富业余生活,教师和科研人员在这里可查找到相关的资料进行学科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文献的增长速度加快以及读者对文献需求的加大,图书馆馆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当代图书馆每年文献入藏量和馆藏总量都是历史上的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大家知道,馆藏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满足读者需求的根本保证。

  面对读者日益多元化的文献需求,我们的馆藏也应跟上步伐,不仅要有“大而全”能代表主要读者信息需求倾向的核心馆藏,也要建立一些特色藏书,用以收集、保存和利用某一形式(如声像资料,线装古籍,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领域、时代、地域等的文献。

  一个图书馆的馆藏并不是各类型资料的简单堆积,而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于是图书馆更应注重研究馆藏的目标、功能、和结构;按照规划来收集文献;对已有的馆藏进行评估并阶段性地就馆藏满足读者需求方面进行调查和流通统计;对陈旧过时,使用率很低的资料予以剔除或移交贮存;在馆际或某一地区,实行分担收藏,合作发展,馆藏资源共享等。

  2.深度开发的网络资源

  如今,人们对信息咨询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服务方式,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网上查寻,利用现代存贮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方便地找到所需信息。随着读者从网上获取信息能力的不断增强,图书馆网络建设应更多地转向对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可建立一个涵盖传统文献、电子出版物、网络资源的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系统,开展一体化的读者服务;可编制读者网络手册,将网上的有关信息节点归类整理,用超文本方式链接,形成专题信息导航系统;亦可利用浏览器查验方式,与因特网实行自动联接,下载万维网服务器上的主页及利用率高的文献,并做好科学配置和组织工作,便于读者使用;甚至可研发出具有一定专业深度的服务产品,为读者提供带有突破性、学术性的信息服务。

  二、读者对服务的满意度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进着时代变革的步伐。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视觉、听觉、知觉常经受着巨大的冲击,许多观念也发生了悄然地改变。企业中,曾经风靡世界的以企业为中心,围绕着“识别”和“形象”来进行的经营手段正被以顾客为中心,以“服务”和“满意”为宗旨的经营手段所替代。这是由于21世纪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在这个时代,不能使顾客满意的企业必无立足之地。图书馆虽非企业,但从赢得市场认可的角度来看是相通的,从发挥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迫切性甚至高于它。努力提高读者对服务的满意度,我们应争取多方面的尝试:

  1.服务观念的更新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是图书馆工作的宗旨和归宿。图书馆没有读者,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虽然这些口号被一味地高喊,但显然未真正被付诸于行动。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工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高效能、多渠道地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呢?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读者满意”为目标,这是更新理念的第一步。同时,还要求我们熟悉、了解读者需求,掌握他们的特性,调查他们现实的和潜在的要求,研究其习惯、兴趣和爱好,千方百计为读者带来行为、视听、服务、精神等多层次的满意。

  2.服务能力的重塑

  服务能力的重塑实为知识结构的重塑。图书馆员要想能适应服务环境的变化和挑战,真正在服务创新中一展身手,就要实施知识结构的转移,重塑起有助于强化创造性品格和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我们的知识拥有量在质和量的层面上应有重大的飞跃,即由轻型结构向重型结构转换;要求我们在知识的获取上更为多元化,促进思维的创新,即由封闭型结构向开放型结构转换。这其中特别强调的是对信息能力的重塑:能熟练操作电脑系统等信息设施,会利用网络存取和传递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去粗取精的分析筛选,善于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作出有效评估;能按照读者的要求综合整理某一专题的信息,并再生出新信息。

  3.服务细节的注重

  要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必须加强读者对它的价值认可度,只有善于从读者对服务需求的点滴细微之处,发现可进一步提供服务的可能,方可有效地抓住读者的心。因此,注重服务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一些知名的高校图书馆向来是先行者。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内物理空间资源的利用率相当高,将书库中的窗台、角落与读者的学习空间完美结合,窗台成了读者喜爱的书桌,各角落则成为自由个性的阅读小区并点缀其间;他们不仅让读者将书包带入书库,还在图书馆大厅显眼角落摆放留言本,专门供读者将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馆员进行及时交流,这是最经济便捷的交流方式,也是对网络参考咨询的重要补充。随着优质服务进程的推进,公共图书馆也纷纷出台新举措,如快捷的办证手续,醒目的取书提示,便利的还书系统,温馨的短信通知等,这些有创意的服务,真正体现了图书馆无处不在的知识服务和人文关怀,也是图书馆利用率增长的直接动力。

  4.服务内容的延伸

  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对知识信息的收集、组织、管理、存储、传播等,就其社会功能而言,它不仅仅是藏书、借书、读书的机构,更主要的是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信息开发和传递的部门。因此,目前有许多大型图书馆都设有音响电影厅、录音录像室、论文著作学术研讨室、读者心理咨询室等。读者可以免费看录像、看电影,对热点小说、学术著作进行研讨、交流。有的图书馆还开辟小书店,帮助读者购买新书,并把剔除下架的旧图书打折出售给读者。更多的图书馆开始常年不定期的开设免费讲座和举办各种展览,特别是一些地方文献展览,用家乡的历史与人和事教育家乡的人民,极大地吸引了市民,调动了他们参与图书馆工作的热情,较好地凸显了图书馆的文化中心功能。

  综上所述,关注“读者感知价值”,可以促进我们的服务工作,使图书馆的“独有性”、“无可替代性”得以充分的挖掘,并以此获得持久的社会生存空间及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吴汉华.读者感知价值调查分析.新世纪图书馆,2009(3)

  2.梁田.新时期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增刊)

  3.朱栋亮.浅谈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图书档案工作研究,2007增刊(1)

浅析农民工的特点

(常州图书馆 张菊芳)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形成新兴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游离在城市就业劳动保障等正式制度之外,生活在城市中的他们,体现出了与城市居民不同的自身特点。

  【关键词】吃苦耐劳  贫困拮据  文化素质偏低  受到歧视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拥有众多的农民,人多地少,生活艰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奔小康的宏大规划,为他们提供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机会。他们离开农业和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使他们一直游离于城市之外,身上也有着区别于一般城市居民不同的特点:

  吃苦耐劳,生活质量低下

  他们属于我国当前收入最低阶层之一。强烈渴望提高自己的收入,改善生活状况,他们往往背负着尚留在农村的家庭对他们经济上的依赖。因此,他们渴望有稳定的收入,珍惜工作机会,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有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朴实无华和安分守己的优良传统。他们不辞辛苦﹑不分昼夜地在城市中设摊开店,从事修旧服务业﹑ 加工业﹑商业﹑饮食业等,为城市居民提供特色服务,填补城市需要而空缺的行业;承担着城市劳动力不愿意干的重要的脏﹑累﹑苦以及危险的工作,起着城市劳动力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在许多城市,他们主要集中在加工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领域。

  他们大多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与他们所在谋生城市居民有着很大的不同──穿最廉价的衣服,用最廉价的商品,吃最廉价的饭菜。 为节约开支,一般都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民点,简易工棚内。多人拥挤一舍,采光通风差,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条件十分艰苦。饮食比较简单粗糙,是街头路边饮食摊档的常客。由于农民工普遍劳动强度较大,干活时间较长,闲暇时间少,基本上处于工作﹑吃饭﹑睡眠这种原始简单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从住处到工地再到住处的循环过程。“起的比鸡还早,睡得比猫还晚,干得比驴还累,吃得比猪还差”,这是形容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经典”比喻。

  小农思想严重 ,经济拮据贫困

  他们大多数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世代以传统农业为主,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禁锢,使他们过度狭隘自卑。重男轻女,养儿防老思想严重,往往造成多生超生,为孩子所累;浓厚的乡土观念使得他们农忙﹑节日﹑婚嫁等时节常常要回家;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和传统陋习,又往往使他们的生活没有计划性;小浓思想束缚了他们的世界观,使他们习惯于算小账不算大账,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小进则满不求跨越;没有远大目标,缺乏创新意识,无法超越传统自我;种种局限性使他们缺少文明进取意识,组织观念淡薄,工作流动性大。

  所有这些导致了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收入低下的工作,据有关统计,21%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62% 左右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只有少数能拿到2000以上的工资。小农思想束缚了农民工思维上的突破,也导致了经济上的贫困拮据。

  文化素质偏低,文化生活单调

  由于历史和自身原因,进城打工的农名工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不熟悉社会知识和务工常识,也没有什么专业技术,对外界信息了解和接受的能力极弱,信息极不对称,兴趣品味不高,对自己将来比较盲然,过到哪算到哪,缺乏抱负和长远计划。外出打工具有盲目性,不能明确自己要从事什么工作,抱着“到那再说,有什么工作做什么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缺乏精业求精的主动精神,谋生能力弱,选择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只能从事工作收入较低的普通﹑繁重﹑甚至危险的劳务性工作。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接受过法律教育,不熟悉国家的法规政策,不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往往受到不良人等的欺侮,这更加深了他们生活的贫困。

  文化素质的低下,导致了生活的贫困,进一步导致了文化生活的更加单调。

  家政等服务行业的农民工,还有一些基本的文化生活,比如看电视和报纸。但从事较为艰苦的建筑业等农民工则90% 以上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睡觉﹑聊天﹑打牌赌钱﹑闲逛是他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少数人偶尔也去看电视﹑电影或去看广场演出,但次数和时间都没有保证。所以他们中多数人的文化娱乐支出系为零,即便有也最多不超过三十元。

  收入低是导致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的一个重要因素。现阶段物价水平上涨,沉重的家庭负担和日常生活费用占去了收入的大部分,文化生活消费对他们来说无疑成了奢侈消费。文化生活贫乏﹑文化消费不足﹑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这些反过来又制约了农民工文化素质的提高,制约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尤其是金融危机时期,就业形势逼人,更加增深了他们“多读书无用,能认字就行”的陈旧观念,从而造就了下一代的文化素质低下。

  法律意识模糊,具有群体特征

  由于文化素质的低下,很多人没有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校学到的法律知识很少,加上文化生活的单调,信息的不对称,无法从各种途径接受到法律宣传教育,无法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尤其在就业环境差的地方﹑劳资矛盾尖锐的企业,农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很强烈,农民工工作岗位的局限性导致了高伤亡率,一旦失去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或者没有得到合理的损失赔偿,又投诉无门的情况下,他们将很容易走向极端,或采取自杀,或采取犯罪行为,从而成为社会和企业的不稳定因素。

  本来农民工是为了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经济生活状况,才不得不割舍部分亲情,随着血缘﹑亲缘﹑乡缘来到陌生的城市;在城市里又相对比较封闭,生活空间有限,更受“到城市社会的‘妖魔化’贬损”:他们被排斥在由户籍制度派生的一系列制度之外,不能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受公共资源,使得农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上游离于城市主流社会之外,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中去,从社会心理层面将农民工推向从内部寻找支持和认同。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小团体化,成为了农民工在“不友好”的城市生活的一种改善自身生活环境,调整心理状态的积极应对措施。他们同舟共济,互相照应,为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提供诸多便利,提高了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福利,在维护农民工相权益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局限性,他们的小团体自发性大,分散性高,组织化程度低,加上很强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等传统意识,而农民工在关系自己权益的谈判﹑交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时,出于狭隘的义气观念和从众心理以及法律知识的贫乏,这些小团体往往成为聚众闹事的最魁祸首。

  有关调查表明,近90%的农民工是通过亲友介绍或帮带的方式实现流动就业的,一般是同村,同乡的,要不就是本县,本省的,很少有单个出来打工的,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

  中青年人居多

  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人均耕地低于一亩的地方,或迫于生活压力,或希望改善生活,大约95%的中青年出来打工,留在家种田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而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城市,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大多没有务农经历,也再难以适应农村生活。其流动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和现代生活转变:他们素质相对较高,思想观念已经远离土地和农业生产,更加贴近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对城市表现出较快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他们在城市的待遇并没有得到提高,也较难进入城镇正式就业岗位序列,因而对获得社会尊重﹑平等和承认有着更多的期盼。目前,从农村出来务工的“80后”已成为农民工的主流。他们大多数出校门就进工厂,很多人不再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甚至内心产生出对乡村社会的反感和排斥。他们习惯了城市的物质文化及精神生活,习惯于月月领工资,而对乡村的依恋情感却渐渐冷漠,以至于乡村秩序中原有的抑制作用和道德训诫对他们而言已被严重削弱。

  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使他们 “被迫”返乡时,这些“80后”最初也会有些新鲜感,忙着访亲探友,但时间一长就不适应了,如果一段时间找不到事做,显示的巨大反差和环境的急速转换,事业带来的新的贫困、无聊、精神上的压力以及农村一些陋习的影响,使他们的心态很容易失衡,在城市,他们还可以上网、逛街等来排解心理的苦闷,在农村,释放压力的途径则往往变成了酗酒、赌博、打架等等。返乡的“80后”觉得自己打工长见识了,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敢说话,爱挑事,回到农村就拿城里的一切来比照。

  普遍受到歧视

  由于没有正式身份,在婚嫁﹑幼托﹑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一系列困难:需要交纳名目繁多的各类费用,求职﹑就业﹑管理等都遇到不平等的待遇,而且随时面临被解雇的命运,享受不到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保险,甚至连保障人生命安全的工伤保险业也没有。还要遭受雇主的歧视,在公共场所也要遭受一些群众及各类管理执法人员的歧视﹑刁难等。子女不能就近入学,私立学校费用高,进入附近的公立学校难,而且要交一笔不少的赞助费。农民工常常与培训﹑再学习和下岗再就业等培训措施无缘。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歧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就业权,受教育权和受救助权得不到充分保护和落实。

  总结

  根据农民工的特点,解决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主导,更需要各用工单位的发挥,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关怀。归根结底,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文化部门应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帮助更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

  1.《农民工就业难在于缺乏仓促就业的缓解机制》,中国改革报,2009.5.13

  2.《农民工返乡考量农村基层管理者智慧》,中国社会报,2009.5.21

  3.《外来常住人口社会融合的条件与机制》,中国人口报,2009.5.11

  4.《农民工文化生活“孤岛化”现象亟待解决》,中国人口报,2009.5.22

  5.《农民工兄弟,你吃得安全吗?》,中国医药报,2009.5.21

  6.《新生代农民工“动向”》,中国人口报,2009.5.25

  7.《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生育》,李树茁

  8.《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研究》,中国统计局课题组

  9.《农民工小团体现象的探测与分析》,社会,2009年第2期

  10.《乡土中国》,费孝通

  11.《农民的终结》,H??孟德拉

改进开架书库艺术类图书排架的建议

(常州市图书馆 冯小玲)

  [摘要]针对艺术类图书大小不一,厚度不一,排架困难,容易乱架倒架的问题,提出了用期刊盒辅助排架和用板辅助超大规格图书排架两种办法.

  [关键词] 开架书库 艺术类 排架

  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书籍,有力地吸引了广大读者, 大大提高了图书利用率。但如何有效地解决书籍,特别是艺术类书籍开架借阅的错架、乱架等问题, 使其排架达到最佳状态,方便读者借阅, 方便工作人员整理,是书库管理人员经常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艺术类图书,包括绘画、书法、摄影、音乐、戏剧、舞蹈等内容较为广泛的图书资料。该类图书种类繁多、开本各异, 装订形式也多种多样, 这给艺术类图书的排架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单亚莉在《图书馆建设》2003(6)上发表《再谈“J”类图书的排架》①一文中,在指出了孙凤琴、张莉在《艺术类图书的一种排架技巧》和洪亚军《也谈“J ”类图书的排架》两篇文章的不足后,提出了“无论J类图书的开本大小与薄厚如何,一律依分类顺序排列。对薄的图书用‘夹书板’固定;对低于架位的竖立;高于架位的平放于架上”的观点。本文也想就此问题谈两点自己的想法,供同仁参考。

  本文认为,艺术类图书,除了开本大小不一,大的8开,6 开甚至2 开,小的64 开,还有128 开;厚薄不一,厚的上千页,薄的10几页,甚至几页外,其它特征与别的书没有区别。对艺术类书的排架,我基本同意单亚莉的做法,以图书的分类系统为主体, 按分类号顺序和辅助号顺序排列, 将内容相同的书集中在一起, 内容相近的书联系在一起, 内容不同的书区别开来, 同时便于馆员系统地熟悉和研究藏书、便于读者检索利用。但不同意将“高于架位的平放于架上”的做法,由于高于架位的书分布在各个类目里,这样会在架子上出现许多“空架”现象,造成空间浪费,这对于书库较小、架位紧的馆来说,简直是灾难。艺术类书中特别是画册、乐谱有大开本,这是常识,我们应该相信读者有这种常识,更不要说专业人员了。将“高于架位”的书单独排架,而且就放在画册或乐谱类的前面,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方法,它同样很引人注目,读者不会错过在那里找书的机会。

  艺术类书籍排架难,容易乱的主要问题是“薄”和“大”,薄则软,立不起来,大则普通书架放不下,我们只要针对这两点,找到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用期刊盒辅助排架

  艺术类的书籍如音乐书中的琴谱,美术书中的画册等,有的比较薄,有的纸质厚而滑,读者选书时要一本一本地扒开看,这些书在架子上很容易滑倒,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期刊盒帮助它们立起来,只是没有必要“在盒上按顺序写上盒内图书的分类号、书名,”②因为分类排架不是固定排架法,盒内书的顺序会变动,每次变动都要在盒上重写图书的分类号和书名,不免有些麻烦;也没有必要“将期刊盒拆开前堵头, 摆放在艺术类图书书架上作为固定书挡 ”③,因为期刊盒的前堵头被拆掉后容易散掉,而且有碍美观。我们可以用没有前挡的期刊盒,也可以用前挡较低的期刊盒作为帮助这些书籍直立起来的辅助工具

  二、用板辅助超大规格图书排架

  对于8开以上超大开本的图书,许多馆是将其重叠平放排架,这样读者查找图书时,要一册册翻找,碰到薄本书被厚本书所压时,还得搬开厚书,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损坏书籍。之所以将超大开本图书重叠平放排架,一是普通书架格子高度不够,二是大多数超大开本的图书立不起来。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把普通规格书架拆下一档,使两档合为一档,以解决高度问题;再利用40X25(厘米)的五夹板或硬塑料板加特大号书立,帮助它们竖排在架子上,以解决其软的问题。为了使这类书站得直,每隔10厘米就要放置一块板和一个书立,这里,书立的硬度是关键,要注意选择材质厚而硬的书立。

  书直立起来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既方便读者找书,又方便馆员上架和管理,还整齐美观,可谓一举三得。

  参考文献

  ① 单亚莉.再谈“J”类图书的排架.图书馆建设.2003(6)

  ② 徐月玲.高校图书馆艺术类图书排架之我见.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15-5)

  ③ 孙凤琴 张 莉. 艺术类图书的一种排架技巧. 图书馆建设. 2002 (5)

议人文关怀与图书馆读者服务

(常州市图书馆陈岷颜)

  【摘 要】 阐述了什么是图书馆人文关怀及发扬人文关怀的迫切要求,探讨人文关怀下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关键词】人文关怀 图书馆 读者服务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图书馆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转型,读者服务由传统服务逐步向智能化、数字化服务转变。如何使图书馆服务顺应时代潮流,尽快进入高科技阶段,在为读者提供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的同时, 使他们享受到更加具有人文精神的服务,这是当今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很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1.人文关怀的概念及发扬人文关怀的迫切要求。

  1.1人文关怀的概念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 体现的是对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命运和前途的关心, 提倡的是一种关注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 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 并努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需求的精神, 即人文精神。图书馆的全部活动无不蕴涵着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具体含义, 就是图书馆整个运行过程中所蕴涵的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这里的人, 既包括作为图书馆服务主体的人———图书馆员, 也包括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读者。

  那什么又是图书馆人文关怀呢?

  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社会,优秀丰富、多元、健康的社会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社会文化发展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是相互作用,图书馆利用其资源和服务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保障。同时,随着社会发展规模的扩张,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社会居民素质的提高,公共图书馆也可以有更好的实力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现实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意义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自觉体认与永恒追求,是用健全而又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珍视人的生命和自由,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坚持人类进步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图书馆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读者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探索、指点和解答,为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提供利益保障,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文关爱的读书学习环境。

  1.2发扬人文关怀的迫切要求

  图书馆人文思想,在图书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体现,源远流长。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他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前四条都直接面对读者,跟人有直接关系,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思想,我国图书馆学前辈刘国钧先生提出:“将注重对象出书籍而变为其所服务之人使图书馆成为社会之中心”的观点;图书馆学前辈杜定友先生认为:“若以人为目标办图书馆,则事业能生动而结合实际且有继续进行深潜研究之余地也”。正是这些古今中外图书馆专家学者的人文思想,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也使许多人在图书馆里获得了知识营养,使身心获得了充实,使灵魂获得了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今中外图书馆在理论和实践中体现的人文传统,不断发扬光大,逐渐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来自人文主义,并在人文主义基础上发扬、改进、充实和具体化,成为图书馆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不致消亡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与其他文化教育和信息交流机构竞争的优势所在。更是图书馆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力。因此,图书馆必须弘扬人文精神!

  一言以蔽之,图书馆人文精神就是图书馆发展事业中表现出来的以读者为中心、以为读者服务为宗旨、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导向、以人为本为理念的精神。

  那么如何在读者服务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呢?以下就是笔者对该问题的思考:

  2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文思想渗透到读者服务工作中

  2.1以读者为焦点实现人性化服务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参照国外图书馆的发展道路,可以发现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最终用户不是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而是图书馆为之服务的广大读者,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精神和图书馆对人———读者的特殊关怀,现代图书馆要针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调整服务格局,把服务质量、水平、深度、广度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努力做好满足读者对图书馆信息的需求的服务工作。如借阅服务工作做到热情、亲切;咨询服务做到迅速、准确;推介服务做到积极、主动;处理读者意见及时、公正等;在读者服务方面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建立完备的服务系统,提供充分个性化服务,如复印服务、微缩服务、代查服务、检索服务等。

  在读者服务中,我们一贯倡导“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就是说读者是真正的主人,是上帝,而将馆员定位在公仆位置上。只有将馆员定位在公仆角色,周全细致的服务才不再是馆员对读者的一种额外的恩泽,而成了应尽的职责,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并不在于怎样去规范和要求读者,而在于怎样让读者享受到优质的服务,怎样缩短文献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求,怎样为读者获取文献信息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平等自由的阅览空间,营造一个弥漫着浓厚有情的人文环境,从而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令人神往的科学殿堂、知识驿站。

  首先要尊重读者的权利。要保证让每一位读者自由、平等地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对所有的读者都要一视同仁,不因读者的身份、性别、年龄、种族、贫富、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每位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及所应享受到的服务都是一样的;接着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由于每位读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等都不尽相同,所以,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也不相同。因此,图书馆要根据读者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所谓个性化服务,就是面对不同的读者,服务的程序及服务内容不应完全相同,而是根据读者的兴趣、情感、文化程度、职业等特和下来满足读者的特定的信息需求,即在服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读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要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及满意程度。

  2.2从建筑建设和内外环境设计上体现人文关怀

  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物,它既要体现图书馆的体征,又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体现。而许多图书馆在设计时往往注重强调其特色性建筑风格,忽略了图书馆的人文特性。因此,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在体现图书馆固有特征的同时,还必须体现图书馆的时代特征和人文关怀观念,充分考虑图书馆的读者因素,给读者提供方便。在外部环境设计上,应尽可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使图书馆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内部环境设计要为读者创造赏心悦目的阅读环境,应从人的审美感出发,运用色彩的对比、层次的安排、风格的呼应及装饰的嵌入等方式营造一个宁静、典雅、宽松、舒适的整体环境,使读者能全方位地感受到环境的亲和力。图书馆的功能布局,应以读者需要为先导,力求使布局尽可能贴近、吻合各部门读者的使用需要、感官需要和心理需要。

  2.3 加强图书馆馆员服务能力的建设

  图书馆界对2I世纪网书馆发展模式与功能的探讨研究,普遍认为2I世纪图书馆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网络化,二是数字化。这两者都是现代图书馆在技术层面上的主要特征。新世纪需求的馆员队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第一.计算机和网络技能水平。图书馆员能成为“知识导航员”,其职责就是帮助人们选择信息、评价信息,并与信息网络取得连接,同时加强二、三次文献以及馆藏的网络专题数据库建设等创新性知识产品的生产,对知识进行系统加工和创新,为读者提供新的知识产品。第二,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即具有某一学科知识背景,又精通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能更好适应新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要求。第三,外语能力。随着英特网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正作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联入网络并开展网络信息服务,使得科技信息的交流打破了国界地域的限制。要想在网络中畅游,有效地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则需要非常高的外语阅读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基于信息化突飞猛进和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条件对图书馆管理者的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才可能去“揭示”各种科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服务是重中之重。离开服务去奢谈图书馆的发展只能是一种空谈。“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则是工作的指导方针,围绕这一思想必须明确图书馆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人”而展开。其服务的方向应该向知识服务方面发展,面对读者应该做到“百问不倒,百问不烦”。此文只述及一、二,希望以此来抛砖引玉,引起各位同行的共同关注,把人性化当着图书馆的灵魂,改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思路,提高服务质量,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杰. 建立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现代图书馆[ J] . 图书情报工作,2002( 2) : 16- 18.

  [2] 刘陈萍.21 世纪公共图书馆人文关怀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

  [3] 朱晓华.现代图书馆与传统人文精神[J].图书情报工作,2002(2).

  [4] 朱雪萍.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体现[J].科技信息,2008,(22).

  [5]郑学艳.2000-2004年我国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 (11) .

增强公共图书馆读者吸引力之我见

(常州图书馆 陆陵萍)

  [摘要]:在目前免费开放形势下阐述了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重要性。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的服务手段吸引读者,并提倡培养读者的图书馆意识和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倡导全民阅读。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免费开放 文献资源 服务方式 服务宣传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文化投入的迅速增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迎来了新的高潮,公共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及阅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公共图书馆为了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改进服务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进公共图书馆,改变了以前公共图书馆读者持续下降的趋势。是什么原因吸引着更多的读者又走进了图书馆,本人谈谈对此几点看法。

  1.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

  公共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承担教育职能的公共文化设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 每一个人都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 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该免费开放。图书馆作为公共财政支撑的机构, 就应该以向所有纳税人提供“无差别服务”为己任。免费开放,它不仅是图书馆自身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目前国际图书馆界的发展趋势,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它可以促进地区文化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降低了图书馆服务的门槛,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平等无障碍地走进图书馆。全民共享图书馆服务通过服务网点的延伸和服务门槛的降低已成为现实。免费开放,使图书馆向社会完全敞开了大门,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得到改善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公共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及阅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宽敞、舒适、优美、安静的阅读环境,为读者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能使读者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在获取美好的观赏和休息效果的同时,对阅读兴趣与效果产生积极和有效的提升,这是吸引读者到图书馆的重要物质条件。

  3.文献资源不断丰富

  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丰富,是吸引读者最重要的原因,全民共享图书馆,强化了政府责任,各级政府不仅要完善图书馆事业的扶持政策,还要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稳定的逐步增长经费投入是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开展的必要保障。同时,图书从采编到上架流通的过程也在不断地加快,不断缩短新书与读者见面的时间。因此,只有通过各级政府加大文献购置费的投入,在不断更新和丰富馆藏资源的情况下,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公共图书馆。否则,公共图书馆一旦出现馆藏文献贫乏,门前冷落的现象还会存在。

  4 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目前形势下图书馆员的服务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借还,服务工作已由单一、被动,转向了开放、多方位。馆员作为图书馆的主体,作为实施图书馆战略的支撑点,要立足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人才与岗位的配置讲究科学,基本按人的能力、学识、思维因人而异安排岗位,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意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洞察力、创造力,灵敏思维和强烈的事业投入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将公共图书馆的能力发挥到最大,也是公共图书馆的吸引读者的一个方面。

  5 不断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方式

  2008 年《图书馆服务宣言》正式发布,明确了图书馆的服务目标:第一,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第二,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第三,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第四,图书馆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第五,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第六,图书馆努力促进全民阅读;第七,图书馆与一切关心图书馆事业的组织和个人真诚合作。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不断创新管理和改善服务模式,如基层图书馆与流动图书馆建设;总分馆建设;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等。公共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联合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图书网上预约、续借,图书自助借还等服务方式。公共图书馆还经常开展一些面向社会有吸引力的活动,如定期举办讲座、开展读书活动、举办有影响的展览等。公共图书馆只有不断通过改进各种服务,尽可能地为读者阅读提供便利,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

  5.1 依托文化共享工程互联网延伸图书馆服务工作

  文化共享工程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早期实现形式,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内容。各级图书馆要紧密结合共享工程的推进,抓紧开展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建设。随着工程的快速推进,为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图书馆要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优化软硬件环境,培养一批专业的参考咨询人员,提高远程服务能力。加强网站建设,丰富网上数字资源,强化知识导航服务。

  5. 2 总分馆制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图书馆建设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大力推广总分馆制,形成以中心图书馆为核心,覆盖城乡的完善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合理配置。具备一定条件、规模的图书馆,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拓展服务范围,开设图书分馆、行业分馆、专业分馆,图书室(点),让图书馆(室),遍布城乡。为专门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曾指出:公共图书馆建设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大力推广总分馆制,要积极开设行业分馆、专业分馆。要通过建立总分馆制,使图书馆建设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5.3 汽车流动服务模式

  在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开展流动车服务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以图书流动车为例,定时、定线路开展图书流动服务。为广大市民提供便利的阅读环境。流动图书车以其独特的“四轮驱动”的服务方式深入到各个地区,使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到更便捷、更丰富的图书馆服务,通过流动借阅和定期送书上门的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断层”现象 更是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城区周边,定期向市民送去所需的图书资料和科普信息, 使得越来越多的市民能分享到丰厚的图书资源,它提高了藏书利用率。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图书流动车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以其机动灵活的特点打破公共图书馆的地域限制,节省了用户到达图书馆的时间耗费,弥补因公共图书馆数量不足而造成的部分居民得不到图书馆服务的缺陷,被市民亲切地称为“身边的图书馆”。

  5.4 继续开展讲座以及展览和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要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图书馆讲座,注重策划选题、挑选专家、把握内容、精心组织等关键环节,充分利用讲座成果,实现全国共享。展览和培训也是拓展图书馆社会教育功

  能的重要形式,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规模,办出特色。

  6 强化宣传意识, 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宣传的面不宽, 宣传的力度不够, 社会公众对图书馆仍旧缺乏了解, 公民的信息意识淡薄, 图书馆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树立其应有的地位, 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必须加大公民信息意识的宣传和培养, 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势以及图书馆信息服务对他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 促使全社会重视图书馆和充分利用图书馆。

  6.1图书馆职能作用的宣传

  图书馆不仅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主要是文献遗产)的职能、社会教育职能、信息交流职能、学术职能,还有休闲和娱乐职能。我们应充分利用报纸、广播、期刊、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来加以宣传,使人们都具有图书馆意识,让人们了解到公共图书馆是免费服务的,到公共图书馆去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为了促进全民阅读,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就要大力宣传图书馆的功能,使其家喻户晓,这也是吸引读者到公共图书馆的一个原因。

  6.2 馆藏资源的宣传,

  图书馆馆藏资源经过长期积累,收藏了各个领域的丰硕成果,且馆藏资源大多经过甄别、选择,内容好、实用性强的藏书,对生产、科研、决策等活动来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读者需要,对读者积极到馆有着根本的吸引力,应及时宣传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 另外,面对海量的信息, 读者在利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处理这些问题, 会对资源的利用率和图书馆的形象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这方面的宣传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在馆内各楼层设立楼层馆藏示意图, 库室内设置图书分布示意图, 对书架进行标识, 制作电子资源介绍小册子和馆藏查询系统介绍等。

  6.3  服务的宣传

  今天的图书馆文献资源累积如山,古今信息浩如烟海,库室多、门类多、服务多,要迅速查到自己的所需并非易事。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就成为读者首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只有在了解各项服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他们利用图书馆才能得心应手。因此,尽可能让每一位读者都能知道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 并能随时查看所有的服务内容, 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 , 我们应当通过新闻媒体、印刷宣传手册、举办图书馆知识讲座、展览、宣传周、读者座谈会和丰富多彩的图书推荐活动等方式,认真宣传图书馆的利用技巧。通过导读咨询台和各种宣传栏、告示栏, 随时解答读者咨询,另外, 在图书馆网站设有读者需要的内容, 如图书期刊目录、新书介绍、各类数据库等; 及图书馆近期举办的特色活动、讲座, 新书点评、图书馆的工作计划等; 馆员和读者通过网站进行互动和沟通, 如设馆长信箱, 读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馆长交流。图书馆也可以将对外服务馆员的电子邮箱公布在网站上, 便于读者与馆员的沟通。让读者学会馆藏书目查询、网络检索、工具书检索等,使得读者对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更加便捷、有吸引力。

  总之,要增强和保持公共图书馆的吸引力,只有争取各级政府重视、大力支持,加强馆藏资源的建设,舆论宣传引导的同时,图书馆自身也要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妥善处理好与读者的关系,形成和谐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为更多的人提供精神食粮,才能使公共图书馆的读者人丁兴旺,到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才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李凤梅.公共图书馆如何吸引读者.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3(3)

  2.孙烈涛.对当前公共图书馆重点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图书馆界 2004(4)

  3.贾亚平.公共图书馆读者满意服务工作的思考.图书馆界 2005 (3)

  4.何雪妍.当前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思路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19)

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民喜爱的贴心屋

(金坛市薛埠镇政府 王金洪)

  “农家书屋”是由政府规划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农民自主管理的,建在行政村上的公用文化场所,建设已有好多年,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看报难、音像电子产品缺乏的问题,满足了农民求知成才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村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来此畅享“农家书屋”给他们带来的文化生活。。

  笔者工作在茅山革命老区,深知山区农民对知识的渴求,对“农家书屋”的期盼尤为迫切。然而,笔者最近在基层工作中了解到,“农家书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建轻管、先热后冷的不正常现象,创建伊始轰轰烈烈,过不了一年甚至几个月就偃旗息鼓。具体表现在:管理不正常,环境脏乱差;图书更新不及时,缺乏实用价值;缺乏有效运作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农家书屋”是各级政府为全面提升广大农民文化素养而推进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笔者认为,要使这项工程真正惠及广大农民朋友,各级主管部门就必须好事办好,实事做实,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文化乐园、精神家园,以此来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笔者就本地区 “农家书屋”建设情况试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强化对“农家书屋”的规范化管理,使之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农家书屋”创建之初,村委腾出房屋、购置书架,上级各部门出资帮着添置图书,一座座“农家书屋”很快建成了。而一些村里只停留于应付检查层面,平日疏于管理,逢有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才开开门,装装样,未能向村民们开放;还有的因村里临时需用房,干脆将“农家书屋”挪作他用,许多图书因此散失。各级主管部门应当把“农家书屋”的硬件建设和规范管理作为考核基层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来抓,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农家书屋的选点布局、资金筹措、装备验收、监督考核,制作统一的标牌、统一的规章制度和统一的借阅卡,农家书屋所在的村党支部、村委会也应落实相应的专项经费,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做到借阅图书有记录,使书屋真正成为广大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二、建立健全确保农家书屋正常运转的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现象。

  有的农家书屋图书缺乏专人管理,书籍没有归类编号,摆放凌乱,书籍积满灰尘;图书“农”味不够,有些是找来拼凑的,有些是书店滞销积压的,还有些书籍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不强,根本不合乎农民兄弟以“农”为主的“胃口”。“农家书屋”不仅要配备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还要对管理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基本服务及管理人员必备的业务知识等方面知识和业务技能,基本掌握图书的分类、上架、借阅、保管等图书管理操作规程,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为了保证农家书屋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定期检查、划拨或筹集专门的维护经费,保证书屋在农村发挥长久的作用。要摒弃“多而全”的思维,充分认识到农家书屋所面向的对象是农民朋友,及时更新添置与农民相关的生产经营、农家致富、卫生保健等知识性、实用性的图书报刊,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文化知识需求,让农民群众能够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

  三、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定期举办讲座,经常组织各种主题活动。

  农家书屋建设要立足现有基础,整合各方面资源,不搞重复建设,对于现有各种基础设施,无论原建设单位是谁,只要能够为我所用,如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等,都是建书屋的好地方,只要符合农家书屋建设要求,达到农家书屋建设标准,就给挂‘农家书屋’的牌子,有了农家书屋这个广阔的平台,针对下岗女工、失业妇女和外来女工,举办插花、家政服务、计算机、美容美发等培训班;针对农民实际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增强农民就业、致富基本技能。通过“农家书屋”这一渠道培养农民朋友看书、学习的习惯,彻底摆脱迷信、赌博等传统陋习,让他们学以致用,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提升技能和发家致富上,通过辅导、引导等形式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

  四、“农家书屋”建设的收收获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全市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村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和谐,社会安定有序。主要表现为:

  1、“农家书屋”的建设,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首先,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得到了增强,科技致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有了科学技术就有效益,不懂科学,生产就寸步难行”已成为农民的共识。其次,造就了一批学有所长的土专家和科技带头人。有养鸽大王、养蟹大王、果树栽培专家100多名,还有1000多名学有所长的各类技术人员。再次,读书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层次,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2、“农家书屋”的建设,加快了乡镇致富奔小康的进程。随着农村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本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首批80家小康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最发达100家县(市)第53位等。

  3、“农家书屋”的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社会风气,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读书使许多农民受到了教育,一些旧的观念和陈规陋习得以转变。科技知识的普及,使封建迷信活动得以遏制;一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书籍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政治觉悟;通过阅读普法教育读本,增加了农民的法制观念;通过阅读传统美德书籍改善了村民的人际关系。从近两年“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情况看,“十星级”比前几年增加了近20%。农民的集体观念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新农村建设,文化应先行。“农家书屋”的建设,顺应了时代的召唤,有效地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我们相信,农家书屋必将在培育新型农民 、普及提高文化知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事农村工作的各级干部,在组织投入了人力物力建设农家书屋的同时,还应当更多地动脑筋想办法,更好地管理和使用书屋,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其成为广大农民喜爱的贴心屋。